本script為載入jquery核心使用,不影響頁面資訊瀏覽
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

捐款專區

  • 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Line Pay的QR Code

    ◆劃撥帳號:19471959
    戶名: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

    ◆ATM轉帳:銀行代號011(上海銀行龍山分行)
    ◆帳號212-030-012-56558
    戶名: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

    「為愛朗讀」回顧紀實(精華版)
    更多影片分享更多影片分享
    【立案編號:台內社字第 8960878號】
:::* 瀏覽位置:首頁 > 作家星球
  • 字級選擇
  • 大
  • 中
  • 小

作家星球


David Mckee 在搞什麼花樣?

  • 發佈日期:2013-04-07
  • 照片說明文字文/ 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 編輯組

    九年前初認識David Mckee,是由《Not Now, Bernard!》這本書開始。

    當時的第一個感覺是,這個作者畫的圖實在不怎麼漂亮,尤其是人物的表情與眼神,總覺得和童書的調性差距很大,而且結局也有點驚人的戰慄。然而他卻是英國家喻戶曉的作家。這點引起了我對他的興趣,趕緊找出他的其他作品來讀一讀,這一讀讓我對他的作品愛不釋手。

    David Mckee是個創作量十分豐富的作家,他的作品幾乎全部都是文圖一手包辦。他在藝術學院唸書時,很喜歡說故事給同學聽,於是當接觸到圖畫書後,便很自然地往這個領域嘗試。他的第一本書《TWO CAN TOUCAN》於1964年出版,之後,他豐沛的創作靈感,讓他出版了40本以上的圖畫書。

    此外,由於BBC將David Mckee的作品呈現在電視節目,並對改成電影形式有興趣,於是David Mckee還成立了一家動畫製作公司,專門負責一系列的電視、電影作品的製作,其中包括King Rollo、Melric the Magician以及Mr Benn系列。這些作品後來也陸續以圖畫書的形式出版。

    當然提到David Mckee,大家最熟悉的還是Elmer這隻色彩繽紛的格子大象。這本書於1989年出版後,受到大小朋友一致的歡迎。之後David Mckee繼續創作Elmer系列作品,總計超過10本以上。Elmer系列書籍當中,常常點出一個重點,那就是「為什麼我跟別人不一樣」、「為什麼我沒辦法跟別人一樣『好』」。

    大象Elmer一出場就滿懷感傷,因為別隻大象都是灰色的,只有自己是彩色的。彩色很漂亮也沒什麼不好,只是和別人不同總是很奇怪,尤其這個不同是可以一眼看出的外表。但是他卻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不同,除了外表之外,還有個性上的不同,而他的個性其實為同伴帶來許多快樂,外表只是讓別人認出他的一種特徵而已。

    叢林裡的其他動物也一樣,獅子講話很慢且不太會說話、袋鼠對自己有點缺乏自信……。然而大家最後都認同了自己的不一樣,也與其他動物成了好朋友,一同過著開心的生活。Elmer系列的書籍有個特質,就是圖像的構圖盡可能單純,顏色鮮明,主題簡單開朗,很輕易掌握住讀者的焦點,以及凸顯角色的特性。

    不過這隻色彩繽紛、傻呼呼、悠哉過日子的大象,其實和David Mckee的早期作品有極大的差距。

    翻開David Mckee早期的作品,會發現故事結局總讓人有點意外。這並非驚喜的意外,而是會讓讀者錯愕地問自己「怎麼會這樣」?在《Not Now, Bernard!》裡,一直告訴爸媽外面有怪獸的小男孩,被爸媽以「現在沒空」拒絕傾聽,最後被怪獸吃掉。在《The Sad Story of Veronica》中,才華洋溢的音樂女孩雖然以音樂征服了森林百獸,但最後卻被一隻重聽的獅子吞下肚。在《Charlotte's Piggy Bank》中,努力在豬公裡面存錢,希望豬公存滿的那一天,願望可以實現的小女孩Charlotte,在那一天來臨時,卻被豬公戲弄,眼睜睜看著豬公飛走,而豬公只告訴她「生活有時候是苦澀的」。對於熟悉甜美溫馨或者小孩萬歲的讀者來說,一時之間似乎有點無法想像或者接受這樣的結局。

    另一方面,這樣的結局有時會讓讀者覺得故事彷彿突然結束,沒有說完。這種不完整的結局,其實留給讀者更多的想像空間。現實生活的確並非總是溫暖美好;現實生活也不可能永遠有答案。即使是個衣食無缺、備受父母長輩呵護的小孩,雖然生活當中有快樂、有驚喜、有溫暖,但也處處有挫折、有驚奇、有失望、有委屈。

    David Mckee只是忠實地呈現現實的一面,也道出許多孩童內心的委屈,以及無法理解的疑問。

    David Mckee的圖畫通常線條清楚。或許線條清楚,給讀者一種感覺,就是每個角色都有各自的生命力,雖然相聚在同一本故事裡,但是卻又各自發展自己的故事。另外,這也有可能是因為要強調疏離感。我常常發現David Mckee的書中似乎想表達大人與孩童之間的距離,無論在思想或行為上。

    看看《I Hate My Teddy Bear》中,兩個小朋友有自己的吵架事件、彼此的媽媽有她們的聊天哭訴事件、兩隻泰迪熊有自己的世界、背景人物也有各自的故事。大家生活在同一本書,同一個世界上,卻各有各的煩惱與生活,彼此之間形體接近,但思想卻很遙遠。

    在《Not Now, Bernard》裡,爸爸媽媽跟Bernard說話時,眼睛從來不張開,也不看Bernard。恐怕最後連吃掉Bernard的怪獸都替Bernard感到無奈。David Mckee在這本書中道出了小孩需要父母陪伴,甚至只是傾聽的小小要求,卻因父母忙於各自的事情,一再用「等一下」來敷衍,但是孩子的成長是不會因為父母的忙碌而暫停下來等一等的,於是等到最後,再也沒有機會等了。這是誰的遺憾?相信最終父母的遺憾也不比孩子少。

    而在整體圖像結構上,David Mckee也喜歡嘗試極端簡單與極度複雜。《Two Monsters》、《Not Now, Bernard》都屬於結構簡單的。《Elmer》系列則是凸顯主角的色彩與尺寸,讓讀者聚焦,也是一種簡單。然而《Charlotte's Piggy Bank》、《I Hate My Teddy Bear》、《The Sad Story of Veronica》則屬於圖像複雜的書。這些書的圖像裡頭有許多豐富的元素,除了主角之外,讀者會看到許多其他的角色、書籍左邊與右邊的對比、前景與後景的不同,常常要費力搜尋,才能在一大堆元素當中找到主角的身影。

    許多小細節都是反覆欣賞才漸漸發現,找到其中的樂趣;而另一方面,除了主角的故事之外,藏在圖畫裡面的,是許多同時進行的故事線,這些故事可能沒什麼道理,卻也可能訴說各種人生,一切有賴讀者細細品味。

    此外,David Mckee的書中所呈現的立體感十分特殊。他會將三度空間轉換成平面,所以同一張圖有時需要轉個圈才能看清楚。這增加了圖像的閱讀樂趣,但有時也會不小心迷失在圖像裡面忘記了主角。不過,有誰規定看圖書說故事時,只能說主角的故事呢?

    再看看David Mckee後期的作品,如《Mary's Secret》、《Zebra's hiccups》、《Isabel's Noisy Tummy》、《Prince Peter and the Teddy Bear》。色彩飽和度明顯比早期的作品飽滿,也增加黑色的使用。在視覺效果上沒那麼柔和,可是在主題上卻比較溫暖與甜美,幽默依然存在,只是少了點諷刺。

    除了圖畫之外,David Mckee所寫的故事,巧妙運用了重複的用字、押韻或聲音遊戲,所以即使書中文字不算少,但讀起來別有一番樂趣,例如《Two Monsters》、《Isabel's Noisy Tummy》。此外,他常常在文字當中加上認知的概念,例如《Who's a Clever Baby Then?》當中有各種動物名字,而這些動物都可以在圖畫中尋找。

    許多人認為圖畫書應該寫給小朋友看,而被譽為「現代寓言大師」的David Mckee則認為成人也可以看圖畫書,因此他希望自己的創作能夠老少咸宜。或許這是為什麼小朋友在David Mckee的故事與圖畫中發現樂趣,大人也一樣充滿驚奇,而David Mckee驚人的創作力與多變也讓人佩服,不禁令人期待他下回會變出什麼花樣。

    書目:
    1.《Not Now, Bernard!》
    2.《The Sad Story of Veronica》
    3.《Charlotte' s Piggy Bank》
    4.《I Hate My Teddy Bear》
    5.《Two Monsters》
    6.《Mary's Secret》
    7.《Zebra's hiccups》
    8.《Isabel's Noisy Tummy》
    9.《Prince Peter and the Teddy Bear》
    10.《Who's a Clever Baby Then?》

  • 推上Facebook 推上twitter 推上噗浪
*回上一頁 *到最上面